|
第一節 自然人文景觀
一、堯龍山自然、人文景觀 堯龍山鎮的自然、人文景觀,可以概括為“一峰二路三園四海五碑六奇七秀八古九龍”。 一峰 即堯龍佛陀——瑞峰。 二路 即自象鼻子至瑞峰寺9999級朝圣路和自韓家店至箭頭埡紅軍長征路。 三園 即天域極地-梅子埡-菩提廣場環堯龍山高端旅游避暑度假觀光園、小水-沿巖養生避暑休閑度假農耕體驗園、城基崗-蘭草臺-白毛田苗族民俗風情體驗園。 四海 即九龍山“萬畝松!、花壩“萬畝草!、獅子坪“萬畝竹!、天域極地-馮家大院-亮節“萬畝花!。 五碑 即瑞峰古剎歷代高僧墓志碑、貴州省北界“讓”字界碑、箭頭埡紅軍烈士墓碑、茅壩坪紅軍烈士紀念碑、黑石面紅軍長征紀念碑。 六奇 即水遼“萬卷經書”奇石,安寧“石頭開花馬生角、烏龜背上水不干、神龜三疊望高臺”奇景,六牙白象“象鼻子”奇典,“金扁擔”“梭米孔”和“酒店埡”奇說,木交口“一石三碑摩崖石刻”奇觀,大塘窩“九頭犀牛困一窩”奇聞。 七秀 即云濤霧海、日出日落、夜色星空;金色秋光、皚皚冬雪、點點山塘、片片梯田。 八古 即四億年韓家店古地質群、瑞峰千年古剎、千年川黔古道、八百年虹關古戰場、六百年箭頭埡黔渝古街、三百年天神坪軍事古屯堡、楊家百年三合古宅院、百余座唐宋元明清古墓。 九龍 一龍囚牛、二龍睚眥(讀作“牙子”)、三龍嘲風、四龍蒲牢、五龍狻猊(讀作“酸泥”)、六龍霸下(又名 赑屃音bì xì)、七龍 狴犴(音bì’àn)、八龍負屃、九龍 螭(音chī)吻。 二、堯龍山一七九五勝境天賜 天賜堯龍山“一寺七景九龍五谷”勝境,與主峰1795米海拔高度自然契合,不禁令人心馳神往。 “一” 即瑞峰寺集堯龍山祥瑞之氣,兆喻物阜民豐,實為堯龍山勝境核心,有“一寺鎮九龍,瑞佛祥千秋”之盛名。 “七” 即“七景”巧構堯龍山生態康養圈。一景瑞峰古剎,有接續千年盛傳不衰的佛教文化;二景韓家店,因“韓家店頁巖”蜚聲中外地質學界,是一顆璀璨的地質明珠;三景酒店埡古驛站和虹關古戰場舊址一帶,因自古為軍事要沖而有“川黔鎖鑰”之稱;四景為矗立于崇河的“貴州省北界”界碑,因“北”似“讓”而令邊界文化饒有趣味;五景系茅壩坪田氏古墓與張堂嘴古宅,將堯龍山崇文修德的歷史傳統煥彩于當下現實;六景為箭頭埡紅軍烈士墓,把紅軍長征的歷史深深地鑲嵌于堯龍大地,鑄就了一段永不消失的紅色記憶;七景是水遼“萬卷經書”和豆腐美食寨,將“詩和遠方”疊置于溝壑山嶺,并用美食的方式加以詮釋。此七景區域連點成片,將堯龍山構筑為宜居避暑的康養圈。 “九” 即堯龍九子,互擁美景,和而不同。一龍“囚!,喜好音律——自牛尖山、菩提廣場、擁翠廣場至龍頭崗,左右文韻樂音,極富雅趣;二龍“睚眥”(音牙子),性格剛烈,好勇好斗,主兵——韓家店與虹關一帶當屬其轄,國道、高速各交通要道穿行而過,自古為兵家必爭之地;三龍“嘲風”,平生探險好奇,有居高臨下氣勢——從沿巖猶獅崗至云海公園直下到黑石面經柏香灣到王靈崗區域一帶,時常云霧翻騰,氣象萬千,只有身處云端,方能盡收美景;四龍“蒲牢”,平生喜音好吼——自高巖河至懷國寺到天神坪再到金田一帶,因山高谷深,自然回音響亮,且此區域地貎形如洪鐘之上的龍形獸鈕;五龍“狻猊”(音酸泥),形如雄獅,喜煙好坐,常置香爐之上,有吞煙吐霧之特點——堯龍山鎮安寧村地域及大面坡部分,其好坐正名切“安寧”二字;六龍“霸下”,善負重,象征長壽與吉祥——堯龍山瑞峰頂至鳳凰到小水一帶,整個區域幾乎占堯龍山鎮國土面積之半,且常年氣溫在15-20℃,正合象征意蘊,同時,該區域也是原始森林和珍稀野生動物保護之地,其治水之功最大;七龍“狴犴”(音陛岸),又名憲章,好訟有威力——所處黃家田、大樹溝、田家巖、太平安一帶,因政府機關、公安司法等公堂所在,故為百姓追求公平法理之地;八龍“負屃”(音負細),好斯文——從張堂嘴直上天哉極地經梅子埡直下到堯龍中學再到沙子崗一帶,集聚堯龍山鎮最高學府堯龍中學、張堂嘴古宅、田家古墓石刻文化等斯文代表;九龍“螭吻”(音吃吻),平生好吞,喜東張西望——九龍山至箭頭埡一帶,確有南北不經望,東張西望有看頭。 “五” 即五谷奔流,一瀉千里,匯入長江,寓意堯龍大地,水流豐沛,五谷豐登。第一谷為韓家店峽谷,不竭溪流匯入松坎河;第二谷為河堡溪峽谷,清溪白水匯入三岔河;第三谷為高巖河峽谷,淙淙清泉不舍晝夜匯入羅天溪;第四谷為九龍山龍門峽峽谷,深壑清溪直注楊地灣;第五谷為箭頭水遼大峽谷,湍流急水直奔兩岔河。 三、堯龍山著名景觀、景點 1.“9999”級天梯 堯龍山“9999”級天梯,又名菩提路!熬拧狈褐付。佛家有九界、九相、九諦、九心輪、九品蓮臺、九種大禪、九無間道、九解脫道等之說。天梯重“九”而上,禪意無限,佛法無邊。 登“9999”級天梯,拜“天下第一佛陀山”,可參悟人生三重境界:攀象鼻,去六根,為參禪之初“看山是山,看水是水”的第一重境界;入法門,見圣道,為禪有悟時“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的第二重境界;登天門,步梵韻,為禪中徹悟“看山還是山,看水還是水”的第三重境界。 登天賜圣路,拜瑞峰佛陀,須持一顆無上虔誠之心,歷經九九險難,重重考驗,方有一睹佛陀真顏,徹悟佛法真理之機緣。 2.菩提廣場 菩提廣場,位于“9999”級朝圣天梯起步處,是瑞峰寺斥巨資修建的堯龍山佛教文化宣揚中心和佛性文化旅游景觀。 唐朝惠能大師《菩提偈》有曰:“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臺。佛性常清凈,何處有塵埃!心是菩提樹,身為明鏡臺。明鏡本清凈,何處染塵埃!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臺。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菩提只向心覓,何勞向外求玄?聽說依此修行,西方只在目前!”其中,“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臺,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币毁蕪V為流傳,其釋義是:菩提原本比喻智慧,明亮的鏡子比喻清靜心。本來清靜,哪里會染上什么塵埃? 菩提廣場占地面積約7000平方米,后方置大象石,象征佛陀前世未斷六牙之白象;前方雕塑六根龍柱,分別為一龍囚牛、二龍睚眥、三龍嘲風、五龍狻猊、七龍狴犴、九龍螭吻,寓意六根清凈;左前方立佛教文化墻,闡明菩提廣場緣起,雕刻歷代著名佛偈,展示圣境堯龍奇景;右前方設觀景臺,以便游人觀賞象鼻子、佛足山、牛尖山;左右配廊亭、燈柱,以供游人乘涼、避雨、夜游;中間設七級佛塔一座,上刻觀音菩薩《心經》一部,自是為教化蕓蕓眾生。 龍生九子,為何菩提廣場只立六根龍柱呢?菩提廣場是根據菩提祖師由白象自斷六牙轉世傳說而建成,寓意修煉之人一定要“六根清凈”,一心向佛,所以,菩提廣場一般只立六根龍柱。那么,是哪三根龍未塑立呢?一是四龍蒲牢太小,常踞鐘蒂弘揚佛聲;二是六龍霸下太大,背負堯龍山橫亙黔渝;三是八龍負屃斯文怕羞,不愿在此拋頭露面。 人們來到菩提廣場,內心自然受到佛性的浸潤與洗禮,不管在言辭上,還是在行為上都有所自覺,或者說比平時有所收斂而不過分張揚。因此,菩提廣場是人們清心寡欲,靜心修德,沐佛祛邪,皈依正道的場所。 3.象鼻子 象鼻子,原為到堯龍山瑞峰寺拜佛朝圣的一條山脊,上有天梯千級,險峻陡峭,形若象鼻,令人望而生畏,攀此天梯,即入朝圣悟道第一重境界。象鼻天梯,恰似白象六牙,可謂最陡、最險、最累、最苦,登完這段天梯,方能入不二法門。正如擬入佛門之徒要先受戒,先去除三千煩惱絲,獲得六根清凈,才能遁入空門。 大象無形,有形的象鼻子后,竟隱藏著一頭佛教神話傳說中自斷六牙、去除六根、四大皆空、普度眾生的六牙白象。 4.寨門與柵子門 寨門與柵子門,即“不二法門”,為象鼻子至茶店“一碗水”朝圣路之間的兩道山門。不知始于何時的石頭寨門修在象鼻子最險絕處,有“一夫當關,萬夫莫開”之勢,至今依然聳立。過寨門往上攀行約兩百米山彎處,兩邊巖石之間,中通一徑,曾有占山為王者在兩山各鑿一深槽,將巨壯木枋牢牢楔在兩山之間,形如一扇柵欄,拒來者于寨外,以自保安全。 據傳,此山寨和柵子門為古時堯龍山深諳佛理的高僧據佛經“不二法門”之意設計建筑。不二法門,原為佛家語,二即分別心,不二即無分別心,今用以稱獨一無二的方法門徑,意為直接入道,不可言傳的法門,比喻最好的或獨一無二的方法門徑。佛經中有三十三種不二法門,皆在佛家八萬四千法門之上,人一旦進入,即得超越生死,直見圣道,涅槃成佛。 最為神奇的是,菩提路上的兩道(兩種)不二法門,一上一下,通而難達,一顯一隱,近而難望。無數朝圣者在此門中摩肩接踵,沿菩提路蜿蜒而上,此情此景,俯瞰意會,竟似一篆體“佛”字在變幻!胺鹁壥サ馈,好不壯觀! 是故,入堯龍不二法門,直見“佛緣圣道”,即入朝圣悟道之第二重境界。 5.茶店“一碗水” 過了柵子門往上行便是茶店。據傳,有一對虔誠禮佛、廣結善緣的恩愛夫婦,在這塊平地上蓋起一間茅草屋,旁有細井一眼,井中常存水量一碗,井沿常置一土碗。店主人集此井水燒茶,免費施予朝山拜佛的過往行人,以結善緣。同時,這茅草房還可以讓上山朝圣之人駐足停歇,冬可避寒,夏可納涼,晴可遮日,雨可躲濕。后來,大家把這個地方叫作“茶店”。 現在細井被重新修繕,并鐫名“一碗水”,成為朝圣道上一道絕佳風景。凡登山拜佛者,行至此處無不坐下憩息,喝上一碗水再行攀登。一直以來,這里總是放置著一個碗,供來往行人喝水之用。這里的泉水看起來很小,但不管有多少往來香客,總能在此喝上一碗,“一碗水”便從此傳名。 出家云游四海之人,多手持一缽,饑渴之時,尋水四野,舀一碗痛飲,不管多少,均言一碗,謂之足也,不貪不怨,向佛至堅。 “萬物皆從水生,萬物終歸于水,水即是生亦是死”,水中人生哲理,無不如此。故人飲“一碗水”足矣! 一碗水端得平嗎?端得平,則苦盡甘來,萬事如意,天下太平;端不平,則苦海無邊,劫難未盡,世界動蕩。這似乎在警示眾生如何立身處世—— 端一碗水,知為人要公平正義;觀一碗水,曉為官要清正廉潔;舀一碗水,明積德要善小為之;品一碗水,懂持家要勤儉節約……正所謂:“汨汨清泉一碗水,蕓蕓眾生世間人”! 6.南天門 過了茶店,上行約百米之山脊處有一闕口,因行人千百年的踩踏,山脊深陷成一道朝南而開之門,故稱之為“南天門”。南天本無門,門開通仙境!登行至此,自然有一種天門自開之感。 金光萬道滾紅霓,瑞氣千條噴紫霧。南天門上,醬紫、丹霞、棕紅、金黃交相輝映,佛曰吉祥,恰與祥瑞的瑞峰佛陀遙遙相望。身倚天門,仰視瑞峰佛陀,首先映入眼簾的便是如來佛祖的頭像,那眉毛、鼻子、眼睛,就連牙齒似乎都清清楚楚。 “門”之內外,景色各異。有時門外天清氣朗,通透澄明,門內則云霧繚繞,如夢似幻;有時門內大雨滂沱,門外卻晴空萬里;有時門內大雪漫天,冰天雪地,門外卻淺掛微霜,紅葉遍野……回眸門內,佛陀微語,林深苔密,風幽寒顫,天界圣佛涅槃;俯瞰門外,良田萬頃,炊煙裊繞,犬吠牛哞。側耳傾聽,門內經聲瑯瑯,禪鐘隆隆,梵唄滌塵洗心;門外萬眾朝佛,舉香移步,尚佛虔心溢滿乾坤。有詩曰:“足踏南天門,撣脫世間塵;了望來去路,無事一身輕!”當人們苦了、累了、傷了、愁了、無望了,身臨此境,一切皆了無蹤影,頓悟不過了了。 身入南天門,即進入“看山還是山,看水還是水”禪中徹悟最高境界;每個人的心里,都跨越了自己的那道“南天門”。 7.天生橋 過南天門,走過一段馬鞍形的山梁,便到了天生橋。天生橋為堯龍山脊背最薄處,長約二十米,寬不及一米,左右兩側均為奇險幽深的峽谷。行人至此,目不敢環視,如履薄冰,無不膽戰心驚。 相傳古時巴南地區出現疫情,四方百姓多染病不起。有一眉清目秀的姑娘,心地善良,略通藥理,立誓除疫消災,為百姓造福。姑娘得仙人托夢點化,在堯龍山少年的引導下攀行至瑞峰佛陀前許下宏愿后,取觀音水、中草藥回鄉給家人及鄉親煎服。而后疫情速散,病者速愈。從此,姑娘年年皆來朝拜堯龍山,每次均在引路少年家借宿。天長日久,姑娘與少年情愫互生,暗許終身。只可惜姑娘是漢族,少年是苗族,當年有苗漢不通婚之習俗,雙方家人均激烈反對。萬般無奈,少年只好上山出家修行。姑娘聞訊也決意上山,誓與少年廝守終生。但在入得南天門數百步后,腳下突然無路,只有萬丈深淵直下藥王谷底,于是失聲痛哭。修行少年似有感應,遂下半山接應。兩人聲息相聞,卻面對萬丈深淵相隔,于是決定跳下藥王谷,哪怕為陰間夫妻,也要忠貞愛情。正當這對情侶準備跳下山崖的一瞬間,藥王谷底飛來無數喜鵲,在山崖間架起了一座鵲橋。這對情侶通過鵲橋,終于走到了一起,回到山下。兩家長者也被二人的癡情與堅貞所打動,同意聯姻。有情人終成眷屬,姑娘和小伙結為夫妻后,生兒育女,男耕女織,過著幸?鞓返纳。從此,天生的鵲橋被稱為“天生橋”,成了青年情侶們浪漫相會、情定終身、山盟海誓的地方。 天生橋是忠貞不渝的愛情之橋。善男信女、浪漫情侶行過此橋,有的顧佛同許,共諾一生;有的結發懸枝,同誓白頭;有的結襟擲崖,信守終身;有的同心掛鎖,擲鑰深澗;有的藏諾絕壁,以待來生……“天生橋上四目凝,一生到老情更堅!”這種心心相印,深情對白,有天作證,有山守誓,有佛為盟,無可欺矣! 8.老龍背 過了天生橋,則是一條上坡路。這條路陡峻險滑,人們上山時特別是下雨天,必須手腳并用,如在龍背上行走,故名老龍背,F此段路已經鋪為石階,人們行走起來安全舒適多了。 9.拜佛臺 “拜佛臺”位于瑞峰寺左前方山梁之上,人們在此置身佛前,凝望佛陀,一切煩擾頃刻間煙消云散。有《五律·悟道堯龍山》曰:“三界天門開,九霄五圣來;梵音余韻妙,圣境祥云白;四海游龍衛,八方信眾拜;參禪朝圣路,悟道拜佛臺! 現在到堯龍山瑞峰寺的信眾和游客,均要到此一睹佛陀真容,向佛陀朝拜,更有攝影愛好者以此為最佳取景點。 10.瑞峰寺 瑞峰寺,相傳建于秦時,有史記載為明成化年間,乃聞名黔渝之古寺。瑞峰寺依天然洞穴(佛口)而建,晨鐘暮鼓,繚繞梵音,終年皆從佛口傳出,聲聞百里,滌魂洗心,令人流連忘返,超然出塵,故有“夢回堯龍山,梵音天上來”之說。其香火極旺,菩薩極為靈驗。每逢二、六、九月觀音香會、浴佛節、藥師佛會,四方來此禮佛朝拜的佛門弟子、善男信女和觀光游人絡繹不絕,摩肩接踵,項背相望,數以萬計。古剎尚有碑刻、和尚墓群、鐘鼓樓、大佛洞等遺跡,歷來流傳著梭米孔、道顯復歸、白虎托夢、藥師佛鳳凰涅槃等神秘美麗、警人自省的傳說。自古以來,道顯、慧靈、如鏡、圓喜等歷代高僧大德住持于此。該寺下殿佛崖數丈絕壁之上,建有一座祖師塔,遠觀神似佛牙,上下左右皆無徑可攀,是塔如何建造,已成千古奇謎。 11.鐘鼓樓 鐘鼓樓位于瑞峰寺左側約300米處。從遺址可見,原建筑高大雄偉,與堯龍山佛陀相依,常年云蒸霧蔚,極具文風。穿越千年的暮鼓晨鐘,隱約可聞。相傳,堯龍山當地有一小伙子到四川朋友家作客,席間朋友向諸友顯擺:“四川有座峨嵋山,隔天還有三尺三!币允咀约杭亦l峨嵋山高峻秀奇。堯龍小伙不甘示弱,以鐘鼓樓為韻對之:“貴州有座鐘鼓樓,半截插在云里頭!鳖D時將對方比了下去。同時,也道出了鐘鼓樓高入云天的神奇隱約之姿。 12.梭米孔 在堯龍山瑞峰寺洞內有一石孔,相傳每日有米從中自然梭出,足供寺僧日食,且能隨人數多少而變化。有一寺僧竊想,若將石孔鑿大些,每日梭出之米不就多些?有了積余,更可拿到集市去交易,換些他用之物,豈不更好。遂將原孔鑿大,可從此再也無米梭出,寺僧貪多求快之舉終成南柯一夢。 13.玉筆書青天 石筍溝有一石筍,生在堯龍山半腰,活像一支朝天巨筆,人們叫它玉筆書青天。相傳在石筍的頂部長著一朵美麗的靈芝,香飄十里,花開季節更是惹人喜愛,任上山朝佛者觀之賞之。有一貪心漢欲將靈芝據為己有,擇一人稀不覺之時攀上石筍頂部,伸手采擷靈芝,突見一巨蛇盤于靈芝旁,口吐長信,嗞嗞有聲,貪者魂不附體,趕緊從石筍退下,回到家中,已是肝膽俱裂,命喪黃泉。 14.一線天 瑞峰寺右水井邊有小路可通瑞峰頂,此小路僅容一人通過。麗日晴空之時,到得堯龍山,不上瑞峰絕便是一大遺憾。小徑兩邊,山巖向中間擠成一道細隙,人行至此,抬頭向天,只能見到一道細線,故稱“一線天”。 15.牛尖山 菩提廣場右側的一座小山峰,原稱牛尖山,現已打造為一休閑游覽的觀景臺。當地曾流傳這樣一則古諺:“誰人葬得牛尖山,十輩狀元九輩官!彼骋婪鹜臃,左伴象鼻子,右傍嘲風崗,前望狻猊景,乃大龍囚牛之尾,實為聚福擁祥之寶地。 16.萬卷經書 萬卷經書位于堯龍山鎮水遼村,由韓家店頁巖疊積而成,乃億萬年地質構造,是大自然的神來之筆。這里天然生長了一個百丈深溝,兩邊巖壁垂直平行,約40米寬,就像人工用一塊塊非常規則的條石砌成,形如古人裝書的書箱,書箱中有兩根大石柱拔地而起,如書本堆積而成。這就是長期流傳下來的主鎮箭頭、水遼的風水寶地“萬卷經書”。四面群山聚集于此,個個山峰文秀俊逸,圍著經書專心致志攻讀,堯龍山主峰就是個兢兢業業賜教的先生,歇馬寺就是個硯臺,寨山坪那道山就是筆架山,流渡和涼江兩河都是墨汁。 民間有風水大師曾經這樣描述:“堯龍頭戴金鼎,懷抱萬卷經書,腳踏涼江兩河,四面書生圍攻讀,日月二宮同輝映,青龍白虎守水口,左面萬龍朝拜,右邊鳳凰飛舞,筆架硯臺出文官,白馬奮蹄武將出! 堯龍山當地還流傳著這樣一則神話傳說:遠在漢朝,天子派慈光大師和兩個僧徒去西天取經,歷盡千辛萬苦,終于取得真經。在乘海船歸來時,突然風浪大作,一條惡魚張著大口朝船撲來,船頭上的經書被大魚一口吞掉。兩僧徒遂躍身入海與大魚搏斗,最終結果了大魚性命并將它拖上船頭。剎時間,風平浪靜,陽光燦爛。大魚身軀化為污水流入大海,僅剩魚頭擺于船頭。慈光師徒帶著魚頭返回瑞峰寺。為討回經卷,他們每天敲打魚頭口念“阿彌陀佛 ……”日復一日,大魚頭被敲得粉碎,仍未現經書。僧人只好照著魚頭的模樣做了個木質的,仍舊天天敲打,索要經書。就這樣,敲木魚誦經,成了佛教僧眾之規儀。 眾僧的執著,終于打動了如來佛祖,他在化身為堯龍山普渡眾生的同時,帶來了吞食經書的魚靈——九龍螭吻,命它將經書吐出,還給東土僧眾。螭吻遂將腹中經書吐在天下第一佛陀山——堯龍山腳下。玉帝感念經書的來之不易,遂令道教第一護法神王靈官在此鎮守,以防調皮搗蛋的九龍螭吻,再次將經書吞入腹中。 “萬卷經書”四周自古以來就人才倍出、遠近聞名,其旁邊的水遼小學,建校歷史已逾百年,從這里走出去的大學教授、珠寶專家、金融專家、書法家、軍政官員、企業家等各類人才不計其數。婁義釗先生有題水遼“萬卷經書”詩曰: 頁巖疊積峰谷聳,酷似經書萬卷重; 旁有黌門出千秀,名揚天下播文風。 “萬卷經書”因獨特的自然形態和千百年來人們賦予的美好寄托,在時代的變遷,更加詩意盎然。 17.貴州省北界碑 貴州省北界碑,建在貴州省桐梓縣堯龍山鎮(原天坪鄉)與重慶市(原四川省)綦江區安穩鎮接壤的201國道旁。界碑是一根高約八米,寬、厚約一米五的正方體柱形建筑,為青磚砌成,至今保持原貌,古色古香。是碑通體青磚白縫、做工精細、黑白分明,駐足觀看后會給人留下一種年代久遠、古樸滄桑的歷史韻味。 界碑立于1942年11月,它面南背北,有碑座,直立無碑冠,站在稍遠處觀看,碑身正面和背面除了供書寫碑名的五個正方形白色凹槽外,通體為黑色,上下近乎均寬。正面碑名“貴州省北界”五個大字為周伯敏書后陰刻再用朱漆填寫而成,“省”字左側“周伯敏題”,如今用朱紅油漆重新填寫后,更加醒目。碑背(面向重慶市)同樣題有“貴州省北界”五個大字,為時任貴州省主席楊森題。隨著時間的推移,這塊碑在堯龍山鎮人文歷史的長河中矗立了近八十年,見證了黔渝兩地人民歷經解放、曲折發展和進入新時代的光輝歷程。 貴州省北界碑的人文價值不僅在物質的界碑本身,更在這塊界碑所立的位置及題字的兩位歷史人物身上。 界碑,就是立于地界之上的碑,它是地理轄區之間分界的人為標志之一,其功能是起著標志或標識的作用。而“貴州省北界”這塊界碑卻立于崇溪河道遠離重慶十米開外的貴州一側,不知究里的人們便將此演繹為“貴州讓界”一說,并且越發煞有其事。加之重慶一側楊森題寫的“貴州省北界”五個字蒼勁有力,尤其“北”字有些另類,有人明知是“北”字,但站在稍遠處看去,又有點兒像“讓”,遂念成“貴州省讓界”,似乎有意提醒重慶人(原為四川人)這是貴州讓的地界,以體現貴州人包容大度的胸懷和與鄰為善的風范。 題寫碑名的楊森和周伯敏是至交好友,楊森主政貴州后,即邀請周伯敏為其題寫碑名。周伯敏是陜西涇陽人,畢業于復旦大學,是國民黨元老、中國近現代著名政治家、教育家、書法家于佑任的外甥,其書法得其親舅真傳,題寫的“貴州省北界”五個行楷大字老成穩健、蒼勁樸茂,融北魏諸家于一身,極具文人書風。此碑背面同為“貴州省北界”五字系楊森所題,個個遒勁有力,爽利痛快,頗顯行伍氣概,從中可窺楊森確有真才實學。至于楊森其人,鑒于歷史原因,其功于革命或有損于人民的三觀定論,已為歷史所蓋棺,但其所遺留下來“讓界”人文故事,將為打造黔渝區域合作示范帶打開一扇和煦的窗口。 貴州讓界而石,重慶抵界而碑,在兩地界碑之間留下了“十米巷”,可與中國歷史上的“六尺巷”媲美。有諺云:“退一步海闊天空,讓三分心平氣和!蓖瑸楣埠蛧蟮,貴州讓界而立柱為碑,彰顯了貴州人的謙讓美德和寬廣胸懷,是為貴州人崇尚睦鄰友好的生動見證,必將深植黔渝兩地人民心中,成為千古美談,永久傳揚。如今界碑兩側,雞犬相聞,夜不閉戶,往來頻繁,親如一家。 18.韓家店——地質學界的明珠 韓家店,在堯龍山鎮東南大約5公里處,依山傍水,210國道(川黔公路)從街心穿過。在中國任何比例的地圖上根本找不到它的位置,但在世界地質學界的史冊上,它卻是一顆閃亮的明珠。 1929年,我國著名地質學家丁文江教授率曾世英、王日傖、黃汲清學子等沿川黔古道進行地質調查,在酒店埡至韓家店一帶發現剖面完整、地層出露好、層次清楚、化石豐富的地層結構,該地層富含筆石、珊瑚、三葉蟲、海百合等8個門類的古生物化石,故命名“韓家店頁巖”。1930年,他們經研究分析,將下部產筆石的頁巖命名為“酒店埡頁巖”;中部產珊瑚,腕足類的灰巖命名為“石牛欄灰巖”;上部產少量化石的頁巖命名為“韓家店頁巖”。1947年,著名地質學家尹贊勛、諶義睿先生祥測了這里的地層剖面,其厚度達395米。經過分析對比后,將志留系下統下部的“酒店埡頁巖”改命名為“龍馬溪組”,至今沒用此名。丁文江、尹贊勛兩位著名的地質學家分別進行系統研究以后,曾發表了不少論著,使“韓家店頁巖”蜚聲中外地質學界。 建國后,國內外地質學家不斷專程到此進行相關考察,采集樣品,用不同技術手段進行深入的研究,又取得了一系列的成果,特別是中科院南京地質古生物研究所的科學家,在前人研究的基礎上,不斷探索,進而找到和確立了全球界線層型紅花園輔助剖面。2007年6月底,中科院南京地質古生物研究所和桐梓縣人民政府聯合建立了“韓家店剖面”地質遺跡保護碑。碑文是“第十屆國際奧陶系大會、第三屆國際志留系大會考察點,中國西南地區志留系地質層(距今約4.6—4.3億年)剖面,富含筆石、腕足類等多門類化石”。這充分證明堯龍山形成年代之亙古。 以“韓家店頁巖”命名的下志留統的“韓家店組”,如今更令世人注目:在鳳岡縣硐卡拉河畔的硐卡拉“韓家店組”地層頂部發現了弓形脊三縫孢子和植物進化史上從海生藻類陸生蕨類之間的關鍵一環、世界上最早的維管束植物化石群——黔羽枝。黔羽枝已經具備了完整的維管束,能獨立在陸地上生存、繁衍,為植物和生命的進化創造了條件。 韓家店是外來游客值得一游的地方,除可在此著名剖面任意采集4.5億年左右的海洋古生物化石外,還可在此欣賞到凌空飛架、雄奇壯觀的韓家店大橋,領略現代橋梁工程建設逢山開路、遇水架橋的科技風采。 19.鹽井河——鑲嵌在重慶市的“貴州島” 鹽井河是堯龍山鎮安寧村的一個村民組,在重慶境內黔渝鐵路石門坎車站附近,其四周均為重慶市綦江區地域,而與自己所屬的安寧村卻相隔大約五公里,是貴州北部神奇而有名的一塊飛到重慶的屬地,俗稱“飛地”。該組現有46戶村民,150余人,屬于典型的人多田土少的村民組。 說它神奇,一是這兒至今沒有看到一口像樣的可以冠之以鹽井的井,為什么偏偏叫鹽井河?二是這個地方四周被重慶包圍著,卻屬于貴州省管轄,這又是為何? 何謂鹽井?相傳,川鹽入黔的路徑之一是從綦江到石門坎后,再由陸路經酒店埡到松坎、新站、桐梓、遵義等地。后貴州官方在四川綦江石門坎一帶購置土地,開辦鹽廠,派駐鹽官,修建客棧,鹽運行業在此興起,從鹽井到松坎河一帶便統稱為“鹽井河”。鹽井河至松坎一帶河道寬闊,水路交通比陸路交通發達,而從趕水溯流而上至鹽井河一段適宜航運,尤其是民生相關的川鹽入黔,基本上都是運輸到這里貯藏或進一步精煉后再向貴州境內取陸路銷售,至今自鹽井河到堯龍山鎮虹關再到新站、夜郎的入黔古鹽道依然存在。因鹽而導致此地經濟繁榮的同時,伴生一些以搶劫鹽商財物謀生的響馬幫子,于是官府在此設立鹽運碼頭,針這里設置為川鹽入黔的集散管理中心。大概今天位于鹽井河上游的“響馬河”就是由此得名的吧。 由于貴州官方在四川境內開辦鹽廠,影響到了四川鹽商的利益,他們便將貴州鹽官蒙害。據《遵義簡史》記載:明萬歷二十七年(1599年),明官軍守將房嘉寵奉命鎮守綦江防堵播州,斷絕播州的鹽路和必經商道,在楊崗溪(今桐梓縣坡渡鎮境內)殺播州兵12人,殺播州鹽販周撫六及播民12人。播州土司楊應龍以此為口實,親領勁兵8萬圍攻綦江,殺死參將房嘉寵、游擊張良賢,劫庫毀倉,盡擄資財,尸塞綦江河,“江流為赤,西南震動”。萬歷二十八年(160O年),由此引發明廷發動震驚全國的平播戰爭。 據《遵義新志》記載:“遵義缺鹽,多靠四川運入,在黔北大道是由運鹽力夫,百十成群,負鹽而行,破衣百結,日趨數十里,雖淫雨亦無阻,為貴州交通大道上最觸目動人之景象”。因貴州境內鹽道均由北向南,桐梓、遵義、貴陽一線多食綦岸川鹽,在桐梓民間流傳著“開了南方井,餓死北方人”之說。 現在鹽井河一帶仍有明代“鹽官墳”多座,但已多遭盜掘。據當地村民介紹,當年,貴州人從四川買了一塊地盤,在黃金壩一帶修碼頭、開客棧、建鹽廠,熬鹽的銅鍋直徑達四米,厚有三、四十公分。 至于鹽井河何以成為“貴州島”,自然與鹽緊密相關!百F州自古不產鹽”,在鹽井河一帶的川鹽入黔,是應貴州省對鹽的需求而興起的一個新興行業。最初,貴州桐梓一帶經商的鹽販大佬只在這里租地歇腳打尖,隨著行業的壯大,他們就在這里買下地塊,建起供貴州客商寄宿、生活和交易的場所,以方便聚集。至今在這里定居下來的鄧、何兩姓族人,大概就是當年桐梓籍的鹽商后裔。后來,在縣域區劃時,由于這里的土地權屬桐梓,居住的也是桐梓人,也就劃歸了桐梓縣,因其坐落在重慶市,所以被人們形象地稱為“貴州島”。 如此優美的地方,距離堯龍山瑞豐寺1.8公里的地方有一個既可以地方可以避暑房納涼,生活配套極為方便,這就是先成堯龍文旅度假區。 先成堯龍地處2600平方公里川渝黔旅游金山角,黔北門戶準4A級自然風景區——堯龍山,其山勢嵯峨,綿延數十公里。先成集團斥資30億,潛心巨著約5000畝禪意生活,打造醫、食、住、游、文、娛、思、享、健為一體的生態禪意康養小鎮。 項目亮點: 1.項目䀝鄰堯龍山風景區4A(申報) 2.5分鐘集鎮配套 無污染 負氧離子高達每立方米3萬個 3.項目座位在1100米的黃金避暑養生海拔 4.戶戶超大面積贈送,戶戶通風采光優 5.全框架結構新現房,優秀房開商 6.年平均氣溫15.2℃ 7.離主城近140KM公交直達項目 8.項目體量大100萬方,三期打造,一期共1637戶 9醫用大電梯,智能安防系統 10.小區內設有銀杏大道,水系景觀,噴泉,戶外健身場,球場,兒童游樂園等 11.購物方便,醫院,銀行,車站,農貿市場齊全配套 12.周邊旅游景點,堯龍文化公國,菩提廣場,瑞峰寺,朝天圣梯等 先成堯龍戶型: 看房電話:400-6606-126 |